“如果你平均每天用于非工作学习目的连续上网超过6小时,且对网络有强烈渴求和冲动,减少或停止上网会周身不适、烦躁易怒等等,这种状况超过三个月,即为 ‘网络成瘾’。”这是最近我国首部通过专家论证的《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》中的一段论述,这项《诊断标准》将网络成瘾定义为精神疾病。网络成瘾会有多严重?为什么会网络成瘾?成瘾后应该怎么办?信息时报记者展开了调查走访.结果,记者们都深为震惊.

为了寻求刺激,有人在网吧边玩游戏边吃药;为了戒掉网瘾,有人被父母绑在家中不能出门;为了填补空虚,花季少女早早走进同居生活;为了告诫自己别去网吧,手指被咬得鲜血淋淋;为了逃避现实,青年半年来以网吧为家……就在我们的周围,我们举目就能见到那些通宵上网的人,在网络上寻求精神寄托的人,离开网络就魂不守舍的人,一天到晚泡在网吧的人,被网络摧残得神魂颠倒的人……
专家分析说,网络成瘾有多种类型,最常见的是网络游戏成瘾和网络色情成瘾.只要走进网吧,我们就能见到那些将键盘敲得砰砰响的玩游戏者,能够见到那些偷偷摸摸看色情片的稚气少年.网吧的键盘里,残留着种种食物碎屑,孳生着种种有毒细菌;网吧的空气中,飘荡着汗臭、脚臭和各种莫可名状的臭味.网络成瘾,不仅仅是精神疾病,很多沉醉网吧以网吧为家的人,还会患上身体疾病.
勿庸置疑,网络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.但是,依靠网络而生存,让网络成为生活中唯一的内容,无疑将会成为智障脑残.肉类好吃,但只是以肉类为食物,就会患上种种疾病.
让我们记住,网络远不是生活的全部.
青少年网瘾比例达13.2%


武警广东总医院成瘾中心的何主任与已康复的网瘾患者在交流。
据媒体相关报道,我国青少年的网瘾比例已经达到13.2%,即十人中就有一人沉迷,而沉迷的主要原因是网络游戏.
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心理科青少年成瘾治疗中心主任何日辉告诉记者,该医院收治的网瘾患者中90%在15~25岁间,而未成年人占20%,95%是男生.

网络世界很梦幻,而现实环境却很混乱,不少网吧常客就在这样的环境下长久地玩游戏、上网看电影,忘记了白天与黑夜。
网瘾少年被父母“禁闭”一年:“我很可怕!”
19岁的男生阿勇(化名),17~18岁间,居然是在父母的镣铐下度过.由于患上严重的网瘾,父母用手铐铐了他一年!
阿勇家在东莞,家境富裕,但他总感觉缺少点什么.那就是父母的关爱,父母总是问他成绩,给他一堆钱,但不关心他心里想什么.
由于无聊,阿勇跟朋友上网吧玩游戏,逐渐不能自拔,开始每天通宵上网,更严重的是,还染上了喝止咳药水的毛病,一天要喝上十四五瓶,每瓶30多元,一天花三四百元,加上网吧用的钱,一年就花去了整整十万!一开始,阿勇想尽办法骗钱,偷偷变卖家里的物品,还骗亲戚的钱,常说手机不见了,一买就买七八千一部回来,但几天过后再说不见.而吃饭时,手常不由自主地颤抖,父母感觉有问题,就暗中跟踪,谁知他又到网吧去,还喝些不明药物!
父母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制止阿勇上网,但阿勇根本无法自控情绪冲动,一走出去见到网吧和药店,就不由自主要进去了!无奈又痛心的父母惟有将儿子用手铐铐在家里,不让他有机会看到外面的网吧和药店,就这样过了一年!父母以为一年的禁闭效果很好,但一年后再放出来,阿勇还是冲向了网吧,又继续喝止咳药水,父母再怎样打他,也无济于事.为此,阿勇已自杀过三次,手腕上布满了自虐的刀痕.之后,阿勇被送往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心理科青少年成瘾治疗中心治疗,才得以痊愈.
更严重的是,不少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同时还患上各种处方药成瘾,药物滥用与网络成瘾共存,令治疗更为困难.这种情况在广州、沿海地区更为严重,网吧多,不少青少年疯狂玩网络游戏的同时,人很疲惫,而网吧管理有问题,网吧内滥用止咳药水、曲马多、可乐提神成风,这些药物使人高度兴奋、注意力集中产生快感,打机更爽更持久.这样两病同治更困难.即使是收治的单纯处方药成瘾的患者,追问病源,大多数都有网络成瘾问题.
网瘾难戒,药瘾更猛,一年耗尽几万元
其中一个年方16岁的男生阿俊(化名),早在初中时,就跟随同学去网吧上网,愈加沉迷网游,半年后发展到每天都要在网吧里打机6~7小时,感觉自己上瘾了,上课也无精打采,成绩直线下降.随后,他入读某技校,由于学校管理松散,加上大专院校周围布满网吧,他更加疯狂上网吧,但家长老师竟毫不察觉.更严重的是,一次在网吧里玩,看到另一个同伴喝了一些不知名的药水,马上精力充沛,在游戏中无往而不胜,问过得知是止咳药水,他也跟着喝,之后他基本都没有上学,将止咳药放在电脑前,一边打机一边喝.上网、买止咳药要花费很多,他的零用钱几乎用光了,到处借钱,骗家长自己是上名目繁杂的培训班.后来,父母发现之前的一切都是孩子的谎言,便送孩子到武警广东总医院治疗.
青春少女,带着忧郁心事在网络中沦陷
网瘾患者中,还有一小部分是女生.
15岁的女生阿芳(化名)自从两年前父母离异后,就感觉生活中没有了爱.此后,她成了网吧里的常客,玩游戏.
“当我玩这个游戏时,有种恋爱的奇妙感觉,网上选的老公什么都受我控制,永不会背叛我,这就是好玩的地方.”她说,也许那种安全感只在网上才能找到.
之后,阿芳结识了一个同样每天泡在网吧里的男生,两人居然同居了,几个月没上学,每天都至少泡网吧玩网游7~8小时.这时阿芳已很久没和父母说话了,每次一开口就是要求寄钱.后来,通过暗中跟踪,父母得知女儿到网吧,想强行拉孩子到医院治疗,但阿芳极力反抗,以死相逼,坚持住在男友家里,父母无可奈何.
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二政治班的女优等生阿Rain,从小学三年级就沉迷于打电子游戏机,高一暑假时,在长时间的打机后,Rain感觉脖子都紧了,很疼.更可怕的是,她看东西开始产生重影,眼睛疼得厉害,身体也差了许多,去看医生,才知自己眼底产生严重疾患,这是打机过频导致的.现在,学习的时候,她的精力已经大不如前了.
小猪是广州市第七中学高三的优等生,个性豪放,装扮男性化,一个“李宇春”头,是烟龄七年的女烟民,在学习上的“紧急关头”,还坚持隔天到网吧通宵打机.但若不去网吧,她会有种如坐针毡的感觉,更看不下书,有时候心里痒,就咬自己手指逼自己麻木,现在十指都充满瘀痕.
网瘾标准下,我们都有精神病?
|
|
直到小商贩在一排排电脑前穿梭叫卖,才有人想起吃饭这件事情,网络让他们进入了忘我状态,饭也几乎顾不上吃了。信息时报记者 郭柯堂 摄 |
|
|
午夜过后,骨灰级的玩家仍坚守在“阵地”上。 |
再看看写字楼之外的网络生活,更让人震惊.有人已经将网络当成了生活的全部和唯一,有人离开网络就举步为艰一片茫然,这些人是不是才是专家们所认为的“网络精神病”?
白领的疯狂网络生活
“网络成瘾标准”出台后,不少人都会对照着这些标准问:我是不是也有精神病?
老宋是一名资深网民,当互联网刚传入中国时,老宋就用自己的所有积蓄,买了一台电脑.到了现在,老宋已经换了好几台电脑,从台式机换成了笔记本,几乎有什么新的电脑设备上市,老宋就会装到自己的电脑上,老宋形象地称自己的电脑“武装到牙齿”.
这些年来,孤身一人的老宋一直以电脑为伴,电脑就是他的妻子,他的情人.而且一贯任劳任怨,沉默不语,也不会出轨.老宋常常嘲笑陈冠希,“作为一个男人,一定要精通电脑.从前有一个人,他不懂电脑……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.”
可怜的陈冠希被电脑出卖了,可是老宋的电脑里收藏着很多秘密,电脑却忠实地守口如瓶.老宋的秘密藏在一个个别人打不开的文件夹里,而密码钥匙只掌握在自己手中.
很多个夜晚,下班后回到自己脏得像狗窝里的老宋,随便对付着吃个馒头,啃口苹果,然后就迫不及待地打开自己的电脑.“我扑在电脑上,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.”——老宋篡改了高尔基的话.他点根烟、泡杯茶,沉浸在网络里,看网页、玩游戏、QQ,夜深人静的时候,老宋就会拿出密码钥匙,念叨着“芝麻芝麻开门来”,打开了宝藏的大门.那些秘密就像一把把温柔的手掌,唤醒了老宋心中潜藏已久的欲望.他有时候欣喜万分,有时候又黯然神伤.
“那都是我以前女朋友的照片和录像.”老宋说.但是,只有他才知道他说的是实话还是谎话.老宋常常会坐在电脑前,看着曙光染白了窗棂.
小燕也是一名公司白领,和老宋一样,她上班是与电脑打交道,下班后,她也会急急忙忙地“扑在电脑上”.小燕的QQ好友有几百个,和天南地北海内海外的网友聊天是小燕前半夜网络生活的主要内容,那些网友们每天不同的生活点缀着单身小燕枯燥而呆板的夜晚.夜晚时分的QQ就像一个交流市场,各种头像闪烁不定,都在争先恐后地和小燕聊天,繁忙让时间过得很快,不觉就到夜半了.每天下班后,小燕都会在网上度过好几个小时.有时候,她还会上一些网站,或者打游戏,或者看电影.遇到周末,更是全天泡在网络上.
“我是不是有网瘾精神病?”小燕问:“可是我觉得自己很正常啊.”
失业青年泡一周 昼夜不分玩昏头
半年前,小方离开了公司,找了一个月工作,可是没有找到.为了排遣心中的苦闷,他就来到了网吧里,玩游戏,看电影.没想到,这一下子就上瘾了,网吧成为了他生活中最重要的地方.
“在网吧里时间过得非常快.”小方说,“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了.”
小方曾有过在网吧里呆一个星期的记录.他昼夜不分地玩电脑,饿了,就吃小贩送来的盒饭;困了,就倒在沙发上睡一会.一个星期后,小方走出网吧,回到出租屋,看到镜中的自己形容枯槁,瘦了一圈.他狠狠地骂自己,还把“不能这样活,赶快找工作”的话写在墙上,告诫自己.然而,一到天黑,他又想起了网吧,又不由自主地迈腿走进网吧.“我无法控制自己.”小方说.
半年的网吧生活,让小方仅有的存款所剩无几.他想赶快振作起来,可是他已经染上了深深的网瘾,无法自拔.当记者在网吧见到他时,他说:“我不知道下一步去哪里,如果实在混不下去,我就回老家了.”
“网吧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,网吧很脏,键盘就像公共厕所,不知道被多少人摸过了.”小方说,“这些我都知道,但是我离不开网吧.离开网吧,我不知道还能去哪里?”
不实习也要打游戏 不上网就很焦躁
小向今年大四,他就是一个以网吧为“家”的特例.大四的上半学期,是学校安排的实习时间,在自己同学都出去实习的时候,小向就同几位“志同道合 ”的朋友回到学校,每天过着“网吧—食堂—宿舍”三点一线式的生活.学校宿舍23点关门,小向有时回宿舍,有时不回.回宿舍睡觉的时候,他会在第二天早上六点多就爬起来往网吧赶;不回的时候,他会洗把脸,接着耗在网吧里.就这样,过了两个多月,并乐此不彼……“上网都是在游戏,有时候自己和网友玩,有时候也打电话让在别的城市的兄弟也一起上线玩,现在的游戏都讲团队合作,大家一起'战斗',做副本,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.”
小雨不常去网吧,因为家中有一台专供自己使用的电脑.她一回到家的第一件事,就是打开电脑登陆QQ,而实际上,并不是因为有什么事或者有谁要找她,纯粹只是习惯而已.“报上说每天超过六小时泡在网上,就很可能是有网瘾,我现在泡在网上的时间每天都在十小时以上……”小雨很担忧自己会不会真成“精神病”,有时候想强制自己不去碰电脑,但是每次一到家,就克制不住自己,“如果没有上网,我会觉得自己跟世界脱轨了,好象就只剩我一个人,而且有时候,网络有问题上不了网的话,我整个人就得显得很焦躁……”其实她说自己并不喜欢游戏,偶尔网游也只是挂着聊天,她在QQ上能聊天一个晚上,常常聊到天亮.
手机游戏亦沉迷网瘾也是社会问题
孩子玩电脑网游上瘾已经让家长头痛,但手机游戏玩上瘾同样可怕.手机是最常用的上网辅助工具,特别是在移动情况下,手机可以发短信也可以上QQ聊天,可以浏览下载图片,可以随时上网,比电脑方便很多.手机游戏已成为继网络游戏之后,又一种会让人沉迷的“瘾”.
手机游戏也容易成瘾
|
|
值得注意的是,在网络成瘾的青少年中,九成以上是男性,与网络游戏设置的血腥、暴力有关,不少青少年只能在游戏中获得控制的快感。信息时报记者黄立科 摄 |
|
|
专家建议,要防止手机游戏上瘾,丰富生活、增强自信心,增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都很重要。信息时报记者叶伟报 摄 |
|
|
游戏已发展成一个庞大的产业,其产值在全球范围内超过了影视等传统娱乐产业,网吧的火爆与此有直接关系。信息时报记者郭柯堂 摄 |
|
|
接受戒瘾治疗的患者。 |
小欢是某中学初三学生,正是由于玩手机上瘾,现在根本无心思念书,即使是想,也难以集中注意力,甚至在父母收回手机之后,借同学手机在课堂上玩,成绩一落千丈,父母和老师一直没找到好的解决办法.
小欢说,以前自己在家爱玩电脑,但父母看得紧,电脑设有密码,上网不方便.自从父母给自己配了手机之后,刚开始只是随便捣弄里面的小游戏,时间久了,却玩游戏上瘾了,而且经常用手机上网下载新游戏,不会玩时就想把它弄明白,会玩了就想把它玩好,一级级往上升.睡觉、上厕所、上课,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想拿出手机来玩.班上其他同学基本上都有手机或小灵通,价格几百元到3000多元不等,多数是家长买的,既可以听音乐、拍照,还能上网玩游戏.有同学在自习、体育课上偷偷互发短信、玩游戏、听音乐,下课时用手机聊天.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,忙着 “查考试运”、“星座速配”,将考试成绩都寄托在运气上.
像小欢这样玩手机上瘾的学生其实大有人在.根据调查,3%~5%的人会在没有电脑情况下使用手机聊天,特别是女孩子,有的“短信狂”一天能发 500多条短信聊天,而且用手机玩游戏、互相交换图片等在学生中非常普遍.艾瑞咨询与当乐网联合发布《2008年中国手机游戏用户行为调查报告》数据也显示,手机游戏用户中学生群体占比例达47.3%.
手机大多数可下载游戏和音乐,又可无线上网.对学生来说,手机算是高档消费品,老师不能没收了事,教育一番后又要尽快归还学生,所以有时很无奈.更重要的是许多老师担心,学生“手机一族”增多可能滋生物质攀比风,没有经济收入的中学生如果轻而易举用家长的钱去消费,容易养成好逸恶劳的习惯.
此外,手机也引发越来越多沟通障碍.由于一些家长们经常工作繁忙,无暇更多地照顾和关心孩子,就容易产生沟通障碍.有的小孩子出现“手机失落症”.一些玩手机上瘾的小孩,手机被强制取消后会出现明显不安.
因此,专家建议,要防治手机游戏成瘾,首先要让孩子自己认识到危害性,让课余生活更丰富,增强自信心,学校引导也很重要.同时,家长在不必要的情况下无需给孩子买太高档的手机.
网瘾成因及对策
关于为何近年来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愈加严重,专家认为,背后原因十分复杂,包括社会、学校、家庭三方面.首先从社会方面看,在网络成瘾中,最重要的类型是网络游戏成瘾,商家开发许多游戏,其设置本身就能吸引孩子上瘾,玩得越多级别越高,得到的东西越多,越容易成瘾.
第二,家庭教育出了问题.网络成瘾的孩子家庭大多分为两种类型:一是家长忙于工作,少关注孩子心理健康,大多关注学业;二是家长受传统教育影响,只用控制方式对待孩子,却缺少与孩子在心灵层面的沟通.尤其在12~14岁的心理成长叛逆期,这是必经阶段,十分正常.
第三,学校教育出了问题.青少年在校学习压力大,同学间在学习上竞争激烈,只重视学业,在人文教育方面有缺失.虽然不少学校配有心理咨询师,但这只是刚起步,还未普及.
值得一提的是,网络成瘾青少年患者中,九成以上是男性,这也与游戏设置有关,利用男生的心理特点,用血腥、暴力吸引他们,让他们在网络世界中以为自己是主宰,能控制一切;而在现实世界中,他们往往却被老师和家长控制,处于被动状态,缺乏独立性,师长赋予他们过高要求.其实,人都想控制他人而非被他人控制,这是正常的心理需求,但不少青少年只能在网游中满足这一需求.
当现实让他们失望,就在游戏中寻找安慰
关于网游让人沉迷,国内的专家说,网络游戏正是通过种种奖励机制以及游戏中角色的成长,让玩家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和满足.而玩家一旦在游戏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感情,就会对网游产生心理依赖.
另一种观点则普遍认为:游戏让玩家沉迷,不仅是游戏本身的问题,同时也是一种社会问题.因为网络中他们可以寻找到比现实中理想千百倍的朋友、可以活在他们理想中的人际关系中.当现实让他们失望时,玩家就在游戏中寻找安慰.
浙江大学CAD&CG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娱乐方向博士研究生徐明亮认为,游戏已发展成一个庞大的产业,其产值在全球范围内超过了影视等传统娱乐产业.
但这个行业的规范很多还不成熟,例如电影的分级已经很明确,但在网游中,关于色情、暴力这些内容就没有很明确的规定.
堕入虚拟世界
被“性”和“攀比”控制
今年5月的“辽宁女”事件,举国震惊.沈阳市警察顺藤摸瓜,于当天中午在一家网吧将该女子拘捕.据称,她辱骂的原因竟是:哀悼日全国停止一切公共娱乐活动,网络游戏《劲舞团》因而停止营运!事发后,讨伐《劲舞团》的呼声越来越高,有网友提议封杀该款游戏.因为它诱发一夜情.
据网游专家介绍,《劲舞团》这款游戏在韩国本土几乎无人问津,主要是因为“技术含量”偏低.2005年来到中国之,却受到部分少女网民的喜爱.于是,大量少男网民紧跟着蜂拥而至——与其说是去玩游戏的,不如说是去结交少女网友的.就这样,《劲舞团》的人气迅速蹿升,同时在线人数突破了100万.
据玩过这款游戏的人介绍说,该游戏的卖点是“开房”和“结婚”.男女玩家在一起遇到后,就可以“开房”跳舞;情投意合的,还可以“结婚”.在那个房间里,可以有各种亲昵动作.然后,很多网民就将这种虚拟变成了现实,一夜情后说再见.
除了“性”,还有“攀比”.玩家们可以在游戏中购买服装等虚拟道具,将自己打扮得光彩照人,这样,游戏中又弥漫着一股攀比的风气.延伸到生活中,表现为好逸恶劳,爱慕虚荣.
上网时间并非界定精神病的标准
一个标准打倒一大片,不少上班族提出疑问:挂在网络QQ上,上班就有八小时,有时下班还留在办公室内,上网看新闻,发帖聊天,六小时可能眨眼就过了.是不是一个标准下来就成了“精神病人”? 对此,记者采访了广州薇薇安心理咨询中心心理保健师于东辉.
于东辉说,医学上对精神病的界定有一定标准,关键看上网做什么,对个人有什么影响.拿上班族来说,下班后上网开QQ聊天,就像平常开着手机,聊天、发短信是类似的,只是满足了大家沟通、休闲、消磨时间的需要.
而医学上对精神病的界定分为精神分裂、燥狂抑郁、双向障碍等,患者可能出现幻觉、思维紊乱、认知紊乱等现象,挂在网上时间长不代表会出现这些症状.
很多人沉迷于网络,所玩的项目不外乎下面几个:打游戏、聊QQ、上黄色网站、看网络小说.于东辉更倾向于把后三类成瘾界定为心理上的“强迫症”.而打游戏最容易出现精神问题,但要看本人是不是产生幻觉、精神分裂等症状,才达到精神病的鉴定标准.不能乱扣帽子.